新时代中国教育典型特征与发展策略

2024-07-26 10:48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是: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从历史角度分析,新中国教育发展阶段按其特征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一是穷国办大教育;二个是大国办大教育;三是大国办强教育;四是强国办强教育,即未来的现代化强国举办更强大教育。教育具有基础性、超前性和战略性特点。总体上判断,我国教育发展正处于大国办强教育的发展阶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将为国家现代化奠定教育与人力资源的坚实基础。

  第一,根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确定中国教育未来发展总体战略。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和建设教育强国是未来中国教育发展的总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是中国教育实现从大到强、建设教育强国的新时代,是中国教育适应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是中国人民享受世界水平现代化教育的新时代,是中国教育更加自信地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新时代。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它第一次被写入中国共产党全会报告,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这是党中央发出建设教育强国的动员令,这是教育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新定位、新使命,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新特征、新征程。

  结合我国实际,建设教育强国要实施“两步走”战略。第一步跨越:到2020年,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现或超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教育目标,提前15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发展的主要指标达到中等收入国家先进水平。第二步跨越:到2035年,教育质量和教育竞争力、影响力全面提升。实现从追赶到超越的战略转变,跨入高人类发展指数国家行列,提前15年基本建成现代化教育强国、进入人力资源强国先进行列。

  第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既是我国教育发展现在面临的主要矛盾,更是阶段性特征。2016年,全国学前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77.4%,小学净入学率达99.9%,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为104%,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7.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进入中等发达国家中上水平。一流大学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北京大学在2017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榜中并列第27位,清华大学排名进入第30位。

  要深刻理解十九大精神,深刻理解中国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内在含义和外在表现。中国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重要变化,人民日益增长的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和更加多样的教育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教育面临的主要矛盾。教育发展已经从规模增长为主要矛盾转身质量提升为主要矛盾的新阶段,必须主动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从大到强的新趋势、新特点和新需求,建立“投入于人就是投资于质量”的新的发展观。

  从现代化要素分析,不平衡不充分主要体现在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和制度层面。

  首先,在物质层面,较高水平的物质条件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条件。目前,我国教育的基础条件投资不充分,在教育经费、师资保障、校舍条件和信息化等诸多方面还存在发展不充分的问题。面对建设教育强国的新任务,无论是在教育法律建设、教育战略规划和教育政策等宏观层面,还是在教育体系、教育结构和教育质量等中观方面,抑或是在学校建设、教师素质和公共教育资源准备等方面均存在着一定差距。

  其次,在制度层面,制度成熟是教育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我国尚没有形成与建设教育强国要求相适应的制度体系,包括教育现代化标准、教育质量标准以及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都还存在许多不足。

  再其次,在精神层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文化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尚在酝酿、发展和成熟之中,对于中国教育现代化成功经验和成功模式尚缺乏科学、系统和全面的理论提升。

  第三,建成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的教育强国是实现教育“四个自信”的必经之路。从实现“四个自信”的视角,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一是在道路方面,我国已经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为发展中国家树立了榜样,但是这条道路并非一路坦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仍然在探索之中、不断发展之中和不断完善之中,仍有广泛的探索和发展空间。中国教育如何适应“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新需求,如何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中国需要发展什么样的农村教育?都是未来中国教育必须回答好的战略问题。二是在理论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构建仍然有很大的空间,教育理论在科学性和完整性方面,教育模式在可复制性和可持续性方面都对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提出新要求和新挑战。三是在制度方面,中国教育制度建设依然不够全面和均衡,教育法治建设仍然面临着艰巨任务和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建立与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相适应、覆盖各个教育层级和教育领域各个环节、全面系统科学的法律制度体系。四是文化方面。从“五四”以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全面和标志性的成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实现从大国迈向强国的新的理论体现,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如何实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化成为未来中国发展包括中国教育发展的新使命。

  第四,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既要解决过程性的矛盾,更要解决结构性的矛盾。建设教育强国与教育大国时期的主要任务、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不同,在“有学上”的矛盾基本解决之后,“上好学”的矛盾日益突出,科学合理地解决这些矛盾既需要“成长时间”,更需要结构调整。与新时代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发展需求相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水平高质量教育需求相比,我国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矛盾日益冲突。这些结构性的矛盾不解决,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都难以实现。

  建设教育强国需要强有力的资源特别是财政资源支撑,实现教育资源配置方式转变、改善教育投入结构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质量人才和建设教育强国的必备条件。中国教育经费总额已经从2000年的2700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36129亿多元,占GDP比例为4.26%,增长了12倍多。面临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新战略和新挑战,现有教育财政体系和经费使用体制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1)教育经费投入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日益突出。(2)家庭教育、学前教育和学习大国建设等教育发展的“新领域”经费结构性短缺和不充分现象严重。(3)在对物的投入与人的投入方面,教育经费配置不合理,结构性矛盾日益突显。(4)对于教育改革和教育制度建设投入不平衡不充分。(5)城镇化进程中,中小学生源自由流动,资金与教师资源不流动,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代课教师问题再次突显。

  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发挥制度优势,汇聚战略资源,形成改革动力,形成社会合力。为此,我们建议根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新定位,紧密结合实现国家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需求,研究制定《2018—2035年中国教育现代化》战略规划,建立共同发展的发展观,实现从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到共同发展。